而人权之人(human)并不是作为集合名词的人民(people),更不是乌合的大众(mass),而是个人(person)。
友谊要想可能的话,它必须是前定的。实际上,这种自发的情感也不可能具有众多的对象,否则只要你的情谊对象有些处于非常悲伤的状态,有些处于非常欢迎的状态,那么你就得同时处于这两种状态,从而导致你处于一种很不正常的状态。
其次,女性地位的提高是种道德上的进步,我们不能继续像古代那样来压制女性在家庭事务中的声音。第一,中国已经进入现代社会,公民的流动非常频繁,外出打工等是寻常事情。但它一定是一种初步的动机,哪怕被道德动机或者自利的动机所压倒,仍然还具有一种驱动力,只是被相反或其他的驱动力所超越而已。这很可能与康德伦理学的两个显著特点密切相关。只要存在着友谊,那么当朋友生病时,我们一般就会有自发的动机,且感到应该去看望他。
其中很多反驳都与这一类例子有关:你的至亲好友与一个陌生人同时有生命危险,你只能成功地救一个人,并且从一个客观的角度看,那个陌生人活下来对社会能做的贡献大得多。然而,情谊实践的这种动机模式主要是出于人们现实动机的考虑,人们不愿意冒损失太大的风格。几年前发生的所谓中国哲学合法性的争论,虽然不乏意义,但是,这个话题如果不是假命题,也是含混不清的。
《新华文摘》2016年第8期全文转载) 进入 韩水法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汉语哲学 。语言哲学的共性和个性会因汉语哲学的研究以更大的丰富性展现出来。它们也就是构成了汉语哲学这个话题的主要内容。人类思维的哲学性质在于问题本身和处理它们的方法,而不在其他方面。
到现在为止,虽然人们就这个系词及其各种变化形式的译法产生了许多争论,却很少有人质疑这些问题的真伪、普遍性以及意义,或者如果有意义,那么这些意义究竟体现在什么层面和领域? 汉语哲学曾经从翻译中吸收了现代之前最大的一次外来思想的冲击、滋润和营养,这就是佛经翻译,它说明,汉语足以胜任极其抽象和思辨的表达。1900年,胡塞尔发表《逻辑研究》,肇始了二十世纪的现象学运动和存在主义思潮。
这样的过程,不仅是哲学的汉语思考过程,汉语思考哲学的过程,也是哲学淬炼汉语的过程。(1)汉语哲学首先是指用汉语作为思维和表达工具的哲学活动,在这层意义上,汉语哲学与使用其他任何语言思维和表达的哲学,除了语言的特殊性之外,拥有共同的对象和问题,这些无疑是汉语哲学的主题,也是汉语哲学这一题目所要研究和考察的主要对象。这个曾经的汉语哲学主体,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关于世界、知识、道德、审美和社会等基本原则的思考,它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接受和融汇了佛教学说,但随后又与之一起自成体系地发展。中国传统汉语哲学研究在今天所面临的困境乃是,它从其他思想中分离出来因而专业化的过程尚未完成,却又面临新的综合的压力,因此在面对人类的新的问题时,这个领域的一些学者只能以现代汉语来重述旧有的观念和形式。
汉语哲学登场 在这样一种局面之下,汉语哲学经过长期的学习、模仿和准备,已经展示出独立出场的欲望和能力。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哲学也越来越处于边缘的地位。现代哲学和学术的发展就是持续分化和再综合的过程。但是,它无疑会在形而上学、语言哲学和心灵哲学等领域会产生重要的成果。
但这并不是汉语哲学的特点,而是古代思想的一般特点,即使在西方,情况也是一样,只是不同的古代哲学与其他思想学说的结合在内容上和方式上各有差异。不同语言的哲学的共同问题以及可能的不同的表达方式,就是人们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2、汉语哲学的特征 当代汉语哲学具有三大知识来源和基础:即传统汉语哲学、西方及其他地区经翻译而传入的哲学与当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因此,我们思考汉语哲学的话题时,就要研究和考察汉语与哲学基础问题研究之间的关系。
哲学早就运思于汉语之中,但是在此之前,由于汉语哲学所关切的对象的局限,其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隔膜,交通的困难,亦由于语言的障碍,汉语哲学对于非汉语圈的其他思想所产生的影响微乎其微。它不是作为一种特定语言的哲学,而是作为世界哲学的一种新生力量而出现的。整个二十世纪重要的哲学观念、理论和方法就在这一时刻奠定,哲学的重大转向就在这一时期发生。传统汉语哲学由于它的单纯性和相对的封闭性,发展出独特的思想体系,而其中的思想宝藏及其现实意义,也要在多种视野、多种方法之下来研究,才有可能发掘出来儒家所说的仁,在不同文本、不同语境中有着不同的涵义和用法,属于不同的观念层级:有时是说的形而下的道德情感、伦理规范。这些存在者,在中国哲学的话语中谓之物:要么是作为形而上者的道之为物[35],要么是作为形而下者的万物[36]。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换句话说,仁爱乃是作为存在的生活的情感显现。
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原载《中州学刊》2016年第10期 进入 黄玉顺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儒学 。
三、生活儒学的基本观念 笔者的生活儒学正是基于这样的问题意识:假如儒学就是由形上学和形下学两个观念层级构成的,那我们今天就必须从整体上抛弃儒学。[65] 这种一体之仁,其实就是博爱。
说到儒家的礼,我们发现,不仅社会上、而且儒学界内部都存在着认识上的严重误区,这导致当前儒学复兴中普遍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往往以前现代的社会规范及其制度来评判现代性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现代人的行为方式。这样的传统儒学,可称之为帝国儒学。[20] 参见黄玉顺:《论大陆新儒家》,《探索与争鸣》2016年第4期。[57] 韩愈:《原道》,见《韩昌黎文集校注》,马其昶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李隆基注: 移事父孝以事于君,则为忠矣。[62] 据此,他反对墨家讲的爱无差等[63]。
[②] 黄玉顺的生活儒学著述:《面向生活本身的儒学——黄玉顺生活儒学自选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那么,诚是什么意思?不诚无物的命题意味着:诚不是物,即不是任何意义的存在者。
不知是否出于主办方的有意安排,在这次会议上,龚鹏程教授做了会议开始的主题发言,而笔者做了会议最后的总结发言。[40] 参见黄玉顺:《爱与思——生活儒学的观念》,第198-199、209-217页。
有时又被视为作为形而下者的人道,即所谓诚之者人之道也。这套制度规范,儒家称之为礼。所谓过时是说:这种帝国儒学曾经适应于前现代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但却绝不适用于现代性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这也意味着:儒家的形上学、形下学的重建由此得以成为可能。
[48] 为此,孔子要求人们克己复礼[49],即克制个体的情欲、而遵守社会群体的规范及其制度。李隆基注:以孝事君则忠。
[39] 这就是说,仁就是爱的情感。[45] 在这个意义上,儒学作为群学[46],乃是礼学。
他们有意无意地鼓吹《孝经》的主题移孝为忠[25],忘记了原典儒学的原则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26]。[41] 参见黄玉顺:《爱与思——生活儒学的观念》,第186-199、232-235页。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